



在地面工作的時候,我們會通過攝像頭來監控周邊情況。那么,在環境更復雜的空間站工作,我們的地面測控團隊又是通過什么,來了解空間站的實時動態呢?
央視總臺記者 吳天白:在每次出艙任務中,我們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的空間站實時三維立體圖像,就是在這間辦公室中研發出來的。這是一套我國自主研發的三維仿真系統,兼具了仿真和精細化展示的能力,能夠將空間站的實時狀態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
中國電科15所專業部虛擬現實研發室主任 王國偉:我們(系統)叫空天態勢立體顯示軟件,但其實它不止承擔了一個立體顯示的能力,它同時要把(空間站)狀態、趨勢和形勢的展示、推演、仿真都放在了一塊,利用敏感器采集到數據去進行還原呈現。我們這個軟件主要承擔了以三維沉浸式的形式去進行展示這樣一個任務。
記者看到這套系統,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空間站,在計算機上,我們可以通過不同角度觀察空間站,可以拉進、拉遠視角,觀察帆板的反光,也可以觀察空間站正運行在地球上方的哪個位置,并與真實空間站保持一致。如果天上的空間站,收到了控制指令,虛擬空間站可以立刻做出真實的動作。
中國電科15所專業部虛擬現實研發室主任 王國偉:我們可以理解為數字孿生,或者是平行系統,哪怕是更夸張一點元宇宙。這是未來信息系統或者終端,去仿真模擬的一個趨勢。我們采用了組件化,可快速迭代的這種模式去設計的,目標就是保證盡可能滿足所有任務,不僅是出艙,還是更精細化的模擬某些裝備設施的開合角度,航天員他的狀態,盡可能通過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去采集有限的信息。盡可能用全景的方式,把它還原出來整個過程。
2月10日00時16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在近7個小時的出艙活動中,中國電科研制的三維綜合立體顯示系統、測控通信系統、中繼衛星系統、電機產品以及傳感器等產品,為航天員出艙提供有力保障。
出艙演練,“三維”賦能。中國電科研制的三維綜合立體顯示系統,可針對出艙過程,進行地面控制及綜合展示。任務前,通過三維仿真對整個活動的合理性進行預演驗證;任務中,立體展現空間站機械臂運動、空間站在軌飛行、航天員執行任務的完整過程和效果,為現場工作人員提供有力技術手段。
天地“音畫”,暢通安全。中國電科研發的測控通信系統能為航天員出艙活動提供測控和數據傳輸。中繼衛星系統能在全球范圍實現航天器運動跟蹤和數據中繼,地面終端站設備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調解譯碼,圖像解碼終端采用高清數字電視體制,將航天員出艙圖像清晰呈現,天地話音專用設備,為“天地通話”提供話音數據編碼解碼,這些系統設備共同作用,在天地間架起完整、清晰、流暢的通信“天路”。
機械“伙伴”,電機助力。作為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的“機械伙伴”,機械臂發揮著關鍵作用。為讓機械臂像人類手臂一樣自由靈活,中國電科突破小型化、長壽命、高可靠等技術難點,為空間站研制運動驅動組件、高精度位置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關鍵設備,幫助輔助機械臂實現定位鎖定、目標捕獲抓取,為航天員執行艙外任務提供支持。
傳感“精靈”,貼身護航。航天員艙外服系統是航天員“太空行走”時生命安全最重要的保障。中國電科為航天員艙外服系統配備眾多傳感器,其中,“生理背心”實時監測航天員呼吸、心電、體溫等生理參數,流量、溫濕度、壓力等傳感器,實時監測艙外服內環境參數。
太空漫步,科技賦能。中國電科將繼續以穩定可靠的技術、仰望星空的攀登,支撐空間站任務再立新功,把中國航天事業的夢想一點點變為現實。